搅拌机自动排队系统 http://www.rmcx.com 作者:里约热泪奴来源:世相研究所 一 “记者别拉进来。” 说实话,看到这张截图,心情挺复杂。 网传截图显示,在一个三亚滞留自救微信群里,当一名记者被拉进群后,有人立刻发出了紧急提醒。并建议说,要发大家私发。 面对他人的疑惑,此人补充道:“记者是为了流量”。 讽刺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在群里哀叹,“快没粮食了”。 哪怕快饿死了,这人还不忘防记者。 你看,他并不是不需要求助记者,将大家的困境传达出去;而是担心记者入群后,上面追究起来会给大家带来麻烦,所以建议通过私信发给记者的形式反映情况。 记者如果帮了他,估计他也不会有任何感谢之情,因为“记者是为了流量”,没向记者索要各种补偿就不错了。或者,事情闹大了,第一个被出卖的就是记者。 人家为你冒险呼吁,你将人家当工具。 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足以形容这种人性的龌龊。 二 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在阳台敲锣救母的武汉女子的凄惨求助之声。那一幕被女作家写进日记,得到千万流量加持,“敲锣女”母亲也得以顺利突破医疗挤兑的封锁线,获得床位,得以及时医治并出院。 但结果呢?她对拉她上岸的网友和女作家扔石头,进行疯狂撕咬。一时间,激起全民公愤,不得不退出微博。 同在武汉,前几年还有一个“哭房女”走红网络。她买的精装修房子被开发商弄得一塌糊涂,女子收房现场气得呜呜直哭。有位自媒体人引用这段视频曝光此事,多次发文替遭遇劣质装修的“哭房女”维权,最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使问题得到部分解决。 然而,“哭房女”却随后开始向该自媒体人索要读者打赏费、视频版权费。 那么,三亚滞留自救微信群里,那个说“记者是为了流量”的人,如果因为记者曝光而解决了困境,会不会反过来让记者感谢他或她? 当然,比心机更不可救药的是愚蠢。 比如,有网友留言说,“警惕性高是对的。” 曾经网上也流传过一张对话截图,大意是,某个维权业主群里,有人大约抱怨了几句,发了几句牢骚,立马遭到另外几个业主的呵斥,“不许抹黑……” 这警惕性,这觉悟,让人服气,不,扶墙。 三 还记得“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吗?她死于某种疾病,但也可以说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她曾说,“最困难的一次是一天只吃了一个馒头,用糟辣椒拌白米饭吃了5年,但是没办法,父母去世,我们没有经济来源,还要上学、治病,能省就省。” 吴花燕事件最令我唏嘘的是,网上消息称,有一位善良的媒体人曾把她的背景和病情报告发送给国外的两家医疗机构,海外医疗机构了解她的身世后很受震动,马上向吴花燕发出邀请,想给她办理出国手续,为她免费治疗。 但吴花燕知晓后很生气,不但拒绝了海外医疗机构的帮助,还对帮助她的人大发脾气。 她义正词严地说:你让我们中国人在国际上丢脸了,我们贵州有最好的医院和医生,中国可以治好我的病,不需要外国。我不想让我的国家丢脸,我的国家对我很好。随后就把这个帮助他的人拉黑了。 有时我想,假设她可以或者愿意出国治疗,也许她不会死,毕竟国外某些方面的医疗技术确实比我们强。这么说来,她是被自己的认知偏差害死了——出国治病并不丢脸,你看著名爱国人士连岳,就拿着医疗签证长期居住在日本。 更不用说,诸如陈平、司马南之流,一边骂着美国一边把家属安排在美国。 不知吴花燕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那些著名爱国大V可以时不时出国旅游、疗养,或者和家人团聚,而她到国外治病就有了一种负罪感。 这样一种认知,或者说,这样一种病态觉悟,究竟是怎么来的? 只能说,认知偏差真的会死人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一句流行语说,你永远不可能叫醒一个装醒的人。这句话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对于装睡的人,你有一万种方法叫醒他,让他无法装睡下去。只有那些脑子坏了的、进入深度催眠的人,才会真正令你无可奈何,真正产生深切的无力感。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